樓梯高度尺寸怎麼抓?裝修前必看的實用指南
最近家裡要裝修,才發現原來樓梯高度尺寸這麼重要!不管是新做樓梯還是要修改舊的,這些數字真的不能亂抓。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經驗談,讓你在跟師傅溝通時更有概念。
首先要知道,台灣常見的樓梯高度(也就是每階的垂直高度)通常在16-18公分左右最舒服。這個範圍是經過人體工學計算的,走起來不會太吃力。至於踏面深度(就是腳踩的那塊平面)建議最少要有26公分,這樣腳掌才能完整踩穩。我朋友之前為了省空間做成22公分,結果老人家走起來超沒安全感,後來還是花錢重做。
樓梯部位 | 建議尺寸範圍 | 注意事項 |
---|---|---|
階高 | 16-18cm | 超過20cm容易絆倒 |
踏面深度 | 26-30cm | 小於24cm不安全 |
樓梯寬度 | 至少75cm | 雙人通行要90cm以上 |
如果是商業空間或公共場所,法規要求更嚴格。像我們常去的便利商店,他們的樓梯就一定要符合《建築技術規則》的標準。記得有次去一間老咖啡廳,樓梯超級陡,後來查才知道那是民國60年代建的,當時的規範跟現在差很多。現在新蓋的建築物,樓梯高度不能超過18公分,連續階數超過13階還要加設平台。
家裡有老人小孩的話,建議階高可以再降低一點到15-16公分。我阿姨家就是特別請師傅做成15公分,雖然多做了幾階,但老人家走起來真的輕鬆很多。另外提醒,樓梯的坡度最好控制在30度以內,太陡的樓梯就算高度符合標準,走起來還是會很吃力。這些細節真的都要考慮進去,畢竟樓梯是每天都要用的東西啊!
樓梯高度尺寸怎麼量才準?新手必學測量技巧
最近家裡要裝修樓梯,才發現原來量尺寸也是門學問!很多新手第一次量都會抓不準,不是少算踏板就是忘記量扶手高度。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師傅常用的測量技巧,讓你第一次量樓梯就上手。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準備工具啦!別以為隨便拿個捲尺就能量,建議準備這些東西:
– 金屬捲尺(布尺容易拉長不準)
– 水平儀(檢查踏步是否水平)
– 鉛筆跟筆記本(隨手記錄尺寸)
– 手機計算機(快速加減乘除)
量樓梯時最容易搞混的就是「踏步高度」和「踏面深度」,這裡整理個簡單表格幫大家分辨:
名稱 | 測量位置 | 標準範圍 | 注意事項 |
---|---|---|---|
踏步高度 | 一階垂直高度 | 15-18cm | 要量多階取平均值 |
踏面深度 | 一階水平深度 | 23-28cm | 含突緣要一起量 |
樓梯總高度 | 地面到樓板垂直距離 | – | 記得扣掉地板完成面厚度 |
扶手高度 | 踏步前沿到扶手頂部 | 85-90cm | 要符合建築法規 |
實際測量時有個小技巧:從下往上量第一階時,記得要把地板磁磚或木地板的完成面厚度算進去。很多人家裡裝修完才發現樓梯第一階特別高,就是因為當初沒考慮到這個細節。另外建議至少量三次取平均值,因為樓梯常常會有微妙的誤差,特別是老房子。
如果是旋轉樓梯就更要注意了,除了基本的高度和深度,還要量每個踏板的旋轉角度。這時候可以用手機下載角度測量APP來幫忙,比傳統量角器方便很多。記得量的時候要站在樓梯正中間,才不會因為視角問題導致數據失準。
為什麼樓梯高度要符合標準?安全考量大解析
每次爬樓梯的時候,你有沒有覺得某些樓梯特別難走?其實這跟樓梯高度設計大有關係。台灣的建築法規對於樓梯踏面高度和深度都有明確規定,這可不是隨便訂的,而是經過專業計算的安全考量。一般來說,樓梯踏面高度最好控制在16-18公分之間,太高的話容易絆倒,太低又會讓人走起來不順,就像穿不合腳的鞋子一樣難受。
樓梯設計其實是一門學問,除了高度要適中外,踏面深度也要足夠。想像一下,如果踏面太淺,整個腳掌都放不上去,走起來就會很沒安全感,特別是老人家或小朋友更容易發生意外。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規定,公共場所的樓梯踏面深度至少要26公分,這樣才能確保大多數人的腳都能穩穩踩住。
樓梯類型 | 建議高度(公分) | 建議深度(公分) | 適用場所 |
---|---|---|---|
住宅樓梯 | 16-18 | 24-26 | 一般住家 |
公共樓梯 | 15-17 | 26-28 | 學校、商場 |
緊急樓梯 | 14-16 | 28-30 | 逃生通道 |
樓梯扶手的高度也很重要,通常要設定在75-85公分之間,這個高度剛好讓大多數人能夠自然扶握。太低的扶手起不到支撐作用,太高的扶手又會讓人不自覺聳肩,走久了反而更累。而且樓梯的坡度最好控制在30度左右,這樣走起來最省力,特別是每天都要上下樓的住家或辦公大樓,符合標準的樓梯設計真的能減少很多疲勞感。
光線和防滑設計也是樓梯安全的重要環節。很多意外都發生在光線不足的樓梯間,所以法規要求樓梯照明至少要達到50勒克斯以上。踏面材質也要選擇防滑係數高的,特別是戶外樓梯遇到雨天更容易打滑。有些公共場所還會在踏面邊緣加裝防滑條或鮮明色帶,這些小細節都能大大提升上下樓的安全性。
什麼時候需要調整樓梯高度?裝修前必看指南
最近好多朋友在裝修時都遇到樓梯高度問題,其實樓梯不是想改就能隨便改的啦!今天就用在地人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哪些情況真的需要調整樓梯高度,幫你省下冤枉錢又避免危險。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家裡有長輩或小孩的時候。老人家膝蓋不好,爬太高的階梯真的很吃力,我家阿嬤就常抱怨舊樓梯像在爬山一樣。這時候可以把每階高度從18公分降到15公分左右,走起來會舒服很多。另外小朋友學走路階段也建議調整,階高最好控制在12-14公分,他們的小短腿才不會絆倒。
第二種情況是樓梯使用頻率超高。像我家開民宿,樓梯每天被踩上百次,原本的階高設計讓客人常常抱怨。後來請師傅重新測量,把每階高度統一調整到16.5公分,現在客人走起來都說超順腳!這裡附上常見樓梯高度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使用情境 | 建議階高範圍 | 注意事項 |
---|---|---|
一般住宅 | 16-18cm | 最常見的標準高度 |
銀髮族住宅 | 14-16cm | 需配合加寬踏面 |
幼兒家庭 | 12-14cm | 建議加裝防滑條 |
商業空間 | 15-17cm | 需符合建築法規 |
再來就是買中古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很多30年以上的老房子樓梯都做得超陡,我朋友去年買的公寓樓梯居然有21公分高,每次回家都像在練腿力。這種情況真的建議趁裝修時一併處理,不然每天爬樓梯根本是折磨。不過要提醒大家,調整幅度太大可能需要申請室內裝修許可,最好先找專業師傅評估結構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