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盟薇

支盟薇

台灣地名冷知識大公開 | 這些地名由來超有趣 | 你不知道的台灣地名故事

台灣這塊寶島上的每個地名都有它獨特的故事,今天就來聊聊幾個有趣的台灣地名由來。從北到南,這些名字背後藏著先民開墾的足跡、自然環境的特色,甚至是當地的傳說故事,真的超有意思的啦!

先說說台北的「大稻埕」吧!這個名字的由來跟清朝時期這裡是稻穀曬穀場有關。當時農民都在這片大埕(廣場)上曬稻穀,所以就叫「大稻埕」了。現在雖然看不到曬稻穀的場景,但迪化街一帶還是保留著濃濃的老台北風情呢!

再來看看台中「清水」這個地方,名字聽起來就很清爽對吧?其實是因為當地有一口清澈見底的泉水,早期移民就叫它「清水」,後來整個區域也都用這個名字了。現在去清水玩,除了可以去高美濕地看夕陽,別忘了嚐嚐有名的清水米糕喔!

南部的地名也很有特色,像是高雄的「左營」,這個名字可是跟鄭成功時代的軍隊佈署有關。當時鄭軍在這裡設置「左衝鎮」營區,後來就簡化成「左營」了。現在左營除了是海軍基地,蓮池潭周邊更是觀光客必去的景點。

最後分享一個有趣的小知識,你知道「艋舺」為什麼會變成「萬華」嗎?其實「艋舺」是平埔族語「獨木舟」的意思,因為早期這裡是獨木舟聚集的港口。日治時期日本人覺得「艋舺」發音太難,就改成日文發音相近的「萬華」,這個名字就一直用到現在啦!

地名 由來 特色
大稻埕 清朝時期稻穀曬穀場 迪化街、霞海城隍廟
清水 當地有清澈泉水 高美濕地、清水米糕
左營 鄭成功軍隊「左衝鎮」營區 蓮池潭、海軍基地
萬華 平埔族語「獨木舟」之意 龍山寺、華西街夜市

台灣的地名真的就像一本活的歷史課本,每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下次去這些地方玩的時候,不妨多留意一下當地的歷史,會讓你的旅行更有深度喔!


台灣 地名 由來

台北為什麼叫台北?原來跟方位有關!這個問題其實隱藏著台灣地理的小秘密。台北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取的,它跟台灣早期的開發歷史和地理位置有密切關係。大家都知道台北位於台灣北部,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名稱其實是從清朝時期就開始沿用下來的喔!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在清朝統治時期,台灣被劃分成「台北」、「台灣」、「台南」三個主要區域。當時的「台北」指的是淡水廳以北的地區,因為位於台灣府的北方,所以就被稱為「台北」。這種以方位命名的習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常見,像是廣東的「潮州」分「潮陽」、「潮安」也是類似概念。

說到台北的地名演變,這裡有個簡單的表格可以幫助理解:

時期 行政區名稱 涵蓋範圍
清朝 台北府 淡水廳以北地區
日治時期 台北州 現今台北市、新北、基隆
戰後 台北市 逐步縮小至現今範圍

有趣的是,現在的台北市範圍比古早時候小很多。早期「台北」的概念包含現在的新北市和基隆市一帶,後來隨著行政區劃調整才變成現在的模樣。而且你知道嗎?在日治時期還曾經有過「台北州」的設置,管轄範圍更大,幾乎涵蓋了整個北台灣地區呢!

台北這個名稱雖然簡單,但背後蘊含的歷史意義卻很豐富。從清朝到現在,這個地名見證了台灣北部的發展歷程。下次當你走在台北街頭時,不妨想想腳下的土地曾經被稱為「台北府」的歷史場景,感覺會特別不一樣喔!

高雄地名的由來是什麼?跟打狗有關嗎?這個問題其實跟高雄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很多人都知道高雄舊稱「打狗」,但為什麼後來會改成高雄呢?這要從日治時期說起啦!打狗這個地名其實是源自平埔族馬卡道語的「Takau」,意思是「竹林」,後來漢人移民就用台語發音相似的「打狗」來稱呼這個地方。


說到高雄地名的演變,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

時期 地名 由來
原住民時期 Takau 馬卡道語「竹林」之意
荷治時期 Tancoia 荷蘭人音譯記錄
明鄭時期 打狗 漢人用台語音譯
日治時期 高雄 日本人改為發音相近的日文漢字
戰後至今 高雄 沿用日治時期名稱

其實「打狗」這個名字在台灣歷史上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20年日本人才把它改成「高雄」。當時日本人覺得「打狗」這個名字不夠雅緻,就找了日文中發音相近的「高雄」(たかお/Takao)來取代。有趣的是,高雄在日文裡本來是指京都的高雄山,結果這個名字就這樣被搬到台灣來用了。

現在高雄有些地方還是保留著「打狗」的痕跡,像是打狗英國領事館、打狗鐵道故事館等等,這些都是見證高雄歷史變遷的重要地標。下次去高雄玩的時候,不妨多注意這些細節,會讓你對這個城市有更深的認識喔!

台灣 地名 由來

台南為什麼叫府城?歷史故事一次看懂,這個稱號其實跟台灣早期的發展史有超深的淵源啦!說到台南,大家都知道它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府城」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其實這要從清朝時期開始講起,當時台南可是全台灣的政治中心呢!

在清朝統治台灣的200多年間,台南一直都是「台灣府」的所在地,也就是整個台灣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那時候的「府」就相當於現在的直轄市等級,所以台南自然就被大家叫做「府城」啦!而且當時的台灣府城範圍可不小,包括了現在的台南市區和週邊地區,可以說是當時台灣最繁華的地方。

說到府城的歷史,這邊整理幾個關鍵時間點給大家參考:

年代 重要事件 影響
1684年 清朝設立台灣府 台南正式成為全台行政中心
1723年 台灣府城築城完成 確立了府城的軍事防禦地位
1885年 台灣建省,府治遷往台北 台南失去全台政治中心地位
1895年 日本殖民時期開始 府城稱謂逐漸成為歷史記憶

當時的台灣府城可不是開玩笑的繁榮,街上到處都是商行、廟宇,還有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特別是赤崁樓附近一帶,根本就是當時的「信義區」啊!而且因為是行政中心,所以各種官方機構、書院、考場都設在這裡,讀書人要考科舉都得大老遠跑來台南呢。

有趣的是,雖然後來台灣的政治中心北移到台北,但台南人還是很習慣自稱「府城人」,這個稱呼就這樣一直流傳下來啦!現在你去台南玩,還是會聽到當地人用「府城」來稱呼自己的家鄉,這可是承載了300多年歷史的重量級稱號呢。

台灣地名冷知識大公開 | 這些地名由來超有趣 | 你不知道的台灣地名故事
滾動到頂部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