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普遍覺得「4不吉利」,因為「4」跟「死」的發音太像啦!這種忌諱深入日常生活,從選車牌、挑樓層到結婚日子都要避開。不過你知道嗎?其實這種忌諱在華人圈超普遍,連日本、韓國也都有類似觀念呢!
下面整理幾個台灣人最常避開「4」的場合:
| 場合 | 常見避開方式 | 替代方案 |
|---|---|---|
| 樓層 | 跳過4樓 | 用3A或5樓代替 |
| 車牌 | 避免尾數4 | 加錢選號避開 |
| 電話 | 不要444 | 用其他數字組合 |
| 婚禮 | 避開4月4日 | 選6或8號日子 |
在台灣買房子的時候,建商為了賣掉4樓,常常會打折優惠,甚至直接改叫「3A樓」或「福樓」。有些醫院更誇張,電梯根本沒有4樓按鈕,直接從3樓跳到5樓。這種現象在台灣真的很常見,連政府機關的公文編號都會刻意避開4開頭的文號呢!
說到車牌,很多人寧願多花幾千塊也要選個不含4的號碼。計程車司機特別迷信這個,因為他們覺得載客量會受影響。不過現在年輕人比較沒這麼在意了,有些人反而專挑有4的車牌,因為比較便宜又好記。這種觀念正在慢慢改變中啦!
婚喪喜慶更是講究,尤其是結婚日子絕對要避開4號。老一輩的會翻農民曆找好日子,現在年輕人雖然沒這麼迷信,但為了長輩開心還是會配合。有趣的是,有些情侶反而專挑4月4日登記結婚,因為這天民政局人超少不用排隊,辦起來特別快!

為什麼台灣人特別忌諱數字4?原來跟這個發音有關。這個現象其實跟華人文化中的諧音禁忌有很大關係,在台灣尤其明顯。大家應該都有注意到,很多大樓沒有4樓,醫院沒有4號病房,甚至連車牌號碼都有人會刻意避開4這個數字。這種忌諱可不是台灣人特別迷信,而是有它的歷史文化背景在的。
說到4這個數字,在台灣的閩南語發音裡跟「死」字幾乎一模一樣,都是讀作「sì」。這種同音異義的情況在華人社會特別被重視,因為我們很講究「討吉利」這件事。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明明國語的4和死發音還是有差啊,但別忘了台灣社會深受閩南文化影響,老一輩的忌諱觀念就這樣傳承下來了。而且不只台灣,其實在中國南方、香港、澳門等地也都有類似的忌諱。
這種數字忌諱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我整理了一些常見的例子:
| 場合 | 避開數字4的表現 | 替代方案 |
|---|---|---|
| 樓層編號 | 跳過4樓 | 用3A或5樓代替 |
| 醫院病房 | 沒有4號床 | 用其他數字跳號 |
| 車牌號碼 | 避開4結尾 | 選8或6結尾 |
| 結婚禮金 | 不包4000元 | 3600或6600元 |
有趣的是,這種忌諱在現代社會還衍生出一些變通方法。像有些新建案會把4樓改稱「福樓」,或是用英文字母F代替(因為F是4的英文Four開頭)。還有些電梯按鈕會直接把4樓按鈕做成不同的顏色,這些都是為了化解人們心理上的不舒服。不過隨著時代改變,年輕一代對4的忌諱已經沒那麼強烈了,但傳統觀念在建築、醫療這些行業還是很常見。
說到這個,不得不提台灣人對數字的特殊情感。我們喜歡8因為發音像「發」,愛6因為代表「順」,但唯獨對4就是有種莫名的排斥。這種文化現象其實反映出語言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深遠影響,一個簡單的數字發音,就能左右人們的選擇和行為。下次你看到沒有4樓的大廈,或是朋友堅持不選含4的電話號碼時,就能理解背後的文化因素了。
哪些場合台灣人會特別避開數字4?這些禁忌要注意
台灣人對數字4的忌諱可說是深入骨髓,這個源自「四」與「死」發音相似的禁忌,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買房、選車牌到送禮,處處都能看到大家刻意避開這個數字。今天就來聊聊,到底哪些場合會特別講究這個禁忌,免得一不小心踩到地雷啦!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房號與樓層」的選擇。很多建商直接跳過4樓,用3A或5樓代替,連帶14、24這些樓層也常被避開。有些社區更誇張,整棟大樓完全看不到4這個數字。再來是「車牌號碼」,不少人在選號時寧願多花錢也要避開4,尤其是尾數是4的車牌最不受歡迎,二手車價甚至會受影響呢!
另外在「送禮」時也要特別小心。像是結婚紅包絕對不能包4,000元,這聽起來像在詛咒新人「死」;送花也不能送4朵,最好是雙數但避開4。老人家對這些禁忌特別在意,年輕人雖然比較隨性,但遇到重要場合還是會配合長輩的習慣。
| 場合 | 常見避開的數字 | 替代方式 |
|---|---|---|
| 房號/樓層 | 4,14,24,34… | 用3A、5樓等跳號 |
| 車牌號碼 | 尾數4或連續4 | 花錢選吉祥號碼 |
| 紅包金額 | 4,400,4000等含4數字 | 包6,8等吉利數字 |
| 送禮數量 | 4朵花、4個禮盒 | 改送6或8等雙數 |
婚喪喜慶這些大事就更講究了,像是結婚絕對不會選農曆4月,宴客桌數也要避開4、14這些數字。醫院病房號碼也常跳過4號,有些診所甚至連掛號號碼都會刻意避開。雖然現代年輕人覺得這些禁忌有點迷信,但為了不觸霉頭,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尊重傳統啦!

台灣人買房為什麼不愛4樓?房仲親揭背後原因其實跟傳統習俗脫不了關係。在台灣的房市裡,4樓常常是最難賣的樓層之一,甚至有些建商乾脆跳過這個數字,直接標示為3A或5樓。這背後的文化因素,讓很多購屋族寧可多花點錢也要避開這個「敏感樓層」。
根據房仲業者觀察,4樓的成交價通常比其他樓層便宜5-10%,而且待售時間明顯較長。特別是中古屋市場,4樓物件常常要降價好幾輪才能找到買家。不過近年來年輕族群對這個禁忌的接受度逐漸提高,尤其是在房價高漲的都會區,有些人反而專挑4樓來撿便宜。
各樓層價格差異參考表
| 樓層 | 價格差異 | 銷售難易度 | 主要客群 |
|---|---|---|---|
| 4樓 | -5%~10% | 較難 | 預算型買家 |
| 8樓 | +3%~5% | 容易 | 重視吉利數字者 |
| 中層 | 平盤 | 普通 | 一般家庭 |
| 頂樓 | -5%~+10% | 視個案 | 怕吵/愛視野者 |
其實這個現象不只台灣有,華人圈普遍都有「4」不吉利的觀念。因為「4」的發音跟「死」相近,讓很多長輩特別忌諱。有些建案為了化解這個問題,會把4樓規劃成公設層或停車場,甚至直接改稱「福樓」或「發樓」。不過也有房仲透露,現在精打細算的投資客反而會鎖定這類物件,畢竟價差擺在那裡,租客通常也不太在意樓層數字。
在雙北等房價高的區域,4樓的價差甚至能到15%,對首購族來說確實是個省錢的選擇。有房仲分享案例,同樣的坪數和格局,4樓總價可能比5樓便宜上百萬,對預算有限的年輕人來說,與其在意數字,不如把錢省下來裝潢或買家具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