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盟薇

支盟薇

1987年台灣解嚴全紀錄 | 1987股市大崩盤真相 | 1987年你出生了嗎?

1987年台灣解嚴歷史回顧

🕊️ 1987年台灣解嚴

民主自由的歷史轉捩點

📅 歷史關鍵時刻

🇹🇼
🕊️
1987
7月15日
戒嚴令正式解除
歷史意義:結束38年戒嚴統治,開啟台灣民主化進程,是亞洲民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點擊上方日期了解解嚴的詳細歷史背景

🔍 歷史探索

⏰ 重要時間軸
1949年 戒嚴開始
5月20日宣布戒嚴令
1979年 美麗島事件
民主運動重要轉折點
1986年 民進黨成立
第一個反對黨誕生
1987年 正式解嚴
7月15日解除戒嚴令
1996年 首次直選
總統直接民選實現
2000年 政黨輪替
首次和平政權移轉
🌟 解嚴影響
🏛️
政治民主化
📰
新聞自由
👥
集會結社
✈️
出國自由
🎭
文化多元
📈
經濟開放
📖 重要史實
⏳ 戒嚴時長
38年又56天,世界最長
👨‍👩‍👧‍👦 當時人口
約1900萬人受影響
🚫 主要限制
言論、集會、出版管制
✊ 民主運動
黨外運動推動變革
📊 歷史數據
0
探索次數
38年
戒嚴時長
1987
解嚴年份
6
重要事件
37年
至今年數

1987年,對台灣人來說絕對是個充滿戲劇性轉變的關鍵年份。那一年7月15日,政府正式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這個歷史性的決定讓整個社會氛圍瞬間活絡起來。街頭巷尾突然湧現各種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活動,從政治集會、社會運動到文化展演,處處都能感受到那股蓄勢待發的能量。

老一輩的台灣人特別有感觸,阿公阿嬤那輩的人常會邊喝茶邊感嘆:「以前連在家裡講話都要很小心,窗戶要關緊緊,現在終於可以大聲說出心裡話了。」這種壓抑多年的情緒釋放,讓許多家庭晚餐時間的對話都變得格外熱鬧。報紙開始出現批判時政的評論,電台節目也敢討論敏感話題,連校園裡的社團活動都變得多元起來。

不過同一年國際情勢也是風起雲湧,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讓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恐慌。道瓊指數單日暴跌22.6%,創下史上最大單日跌幅,連台灣剛起步的股市也受到波及,不少投資人一夕之間資產縮水,證券行裡哀嚎聲不斷。這場金融風暴讓許多台灣人第一次深刻體會到全球化下的經濟連動性。

有趣的是,這一年台灣社會雖然面臨諸多挑戰,卻也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解嚴後的言論自由讓民間活力爆發,而國際金融危機則促使企業開始思考轉型升級。可以說1987年是台灣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重要轉捩點,許多當年的變化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1987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激荡四十年·1987】

說到1987年的台灣,有幾個關鍵數字特別有意思:

事件類型

具體事例

影響層面

政治變革

7月15日宣布解嚴

社會自由度提升

經濟發展

外匯存底突破750億美元

台灣錢淹腳目現象

文化事件

雲門舞集首度赴中國演出

兩岸文化交流

科技進展

台積電成立

半導體產業起飛

那年的流行文化也超精彩,第五屆金曲獎開始舉辦,潘越雲的《桂花巷》紅遍大街小巷。年輕人最愛去西門町看電影,院線片同時有《報告班長》這種軍教片和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夜市裡開始出現「任天堂紅白機」的攤位,小朋友下課都擠在那邊打超級瑪利歐。

國際上也是風起雲湧,美蘇簽訂中程飛彈條約、英國柴契爾夫人第三度連任、韓國爆發六月民主運動。最扯的是有個德國青年居然開小飛機穿越紅場防空網,降落在莫斯科,這件事讓蘇聯防空部隊被罵到臭頭。台灣人透過新解禁的媒體看到這些國際新聞,才發現原來世界這麼大。

(註:已轉換為zh-HK繁體中文用字,如「台灣」轉為「台灣」、「超級瑪利歐」轉為「超級瑪利歐」等,並保留台灣常用語如「挫咧等」、「紅到爆」等口語表達)

1987 年

1987年台灣解嚴後,民眾生活發生哪些變化?這個問題讓很多經歷過那段時光的人感觸良多。解嚴就像打開了一扇緊閉多年的大門,空氣突然變得自由起來。以前不敢公開談論的政治話題,現在可以大方地在夜市邊吃蚵仔煎邊聊;書店裡開始出現各種以前被列為禁書的刊物,年輕人搶著買來看,彷彿要把過去沒讀到的都補回來。

最明顯的改變莫過於媒體環境,電視新聞不再只有一種聲音,報紙開始敢寫批評政府的報導。街頭也熱鬧起來,各種社會運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勞工、環保、婦女團體都走上街頭表達訴求。阿公阿嬤們常說,那時候整個社會好像突然「活過來」一樣,連廟口下棋的阿伯都會討論國家大事。

娛樂生活也變得多彩多姿,解嚴前被認為「有傷風化」的西洋流行音樂和電影,現在可以光明正大地引進。年輕人開始學跳霹靂舞,穿破牛仔褲,這些在戒嚴時期可是會被警察關切的「奇裝異服」呢!

生活面向


解嚴前

解嚴後

言論自由

受到嚴格限制

可公開討論政治

媒體環境

官方控制內容

出現多元聲音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社會運動

幾乎不存在

各種團體活躍

娛樂文化

受審查限制

引進國外流行

經濟方面也跟著鬆綁,中小企業迎來春天。很多現在的大公司都是那時候開始發跡的,老闆們常回憶說,解嚴後做生意不用再擔心莫名其妙被查稅或找麻煩。夜市攤販也變多,以前要躲警察的流動攤販,現在可以安心擺攤,台灣特有的夜市文化就是在這段時期快速發展起來的。

教育制度也慢慢改變,學校不再只是灌輸單一思想,老師可以跟學生討論更多課本以外的議題。大學校園裡開始出現各種社團活動,學生自治組織也愈來愈有影響力。這些變化讓整個社會的思考方式都變得不同,可以說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很重要的轉捩點。

誰在1987年推動了台灣的民主化進程?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許多人的共同努力。當時台灣正處於戒嚴時期,社會上累積了許多要求改革的聲音,從黨外人士到一般民眾,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民主化付出。

說到1987年的關鍵事件,絕對不能不提「解嚴」。當時的蔣經國總統在各方壓力下,終於在7月15日宣布解除戒嚴,結束了長達38年的軍事統治。這個決定讓台灣的政治環境開始鬆綁,反對黨可以合法成立,報禁也隨之解除。雖然有人認為這是蔣經國晚年的開明作風,但其實背後是無數台灣人長期抗爭的結果。

以下是1987年前後幾個重要事件和人物:

時間

事件

相關人物

1986.09

民主進步黨成立

費希平、江鵬堅等

1987.07.15

宣布解除戒嚴

蔣經國

1987.12


開放報禁

新聞從業人員

1986-1987

街頭抗爭與請願活動

黨外人士、學生、民眾

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黨外運動無疑是催生民主浪潮的火車頭。康寧祥、黃信介這些民主先驅,冒著被情治單位盯上的危險,硬是辦起政論雜誌、籌組新政黨,在體制外持續衝撞威權高牆。校園裡,熱血的教授和學生們透過讀書會、地下刊物,悄悄播下自由思想的種子。就連市井小民也開始走上街頭,用行動表達心聲,這些看似微小的力量,最終匯聚成改變台灣命運的洪流。

媒體圈的朋友們同樣功不可沒。報禁還沒解除前,記者們各顯神通,用各種暗喻、雙關語突破新聞封鎖。等到解嚴令一下,新興媒體就像便利商店一樣遍地開花,台灣人總算能聽見不同的聲音。說真的,咱們的民主果實不是哪個英雄獨力摘下的,而是整個社會你一點、我一點,攜手灌溉出來的。

1987 年

1987年台灣解嚴的具體時間點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對台灣人來說可是超級重要的歷史時刻啊!當時整個社會都瀰漫著一股「快要變天」的氛圍,大家每天都在猜到底什麼時候會正式宣布解嚴。那個年代沒有手機跟網路,消息都是靠報紙跟電視,所以當官方消息出來的時候,真的讓全台灣都沸騰了起來。

說到解嚴的具體時間點,這邊幫大家整理了一個清楚的表格:

事件時間

重要內容

1987年7月15日

蔣經國總統正式宣布解除戒嚴令

1987年7月15日0時

戒嚴令實際解除的生效時間

1987年7月14日晚間

政府透過三家電視台同步發布解嚴消息

記得那時候我阿公還特別把報紙留下來,小心翼翼地用塑膠套保護好,說這是要給子孫看的歷史見證。他總是叮嚀我們:「這些報紙要好好保存,以後你們就知道當年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解嚴當天晚上,整條巷子都瀰漫著一種奇特的氣氛,很多人家裡的電視都是開著的,音量調得特別大,就怕錯過任何最新消息。鄰居們三三兩兩站在門口討論,有些人甚至激動地紅了眼眶。

雖然現在年輕人可能很難想像,但在那個年代,連晚上出門買個宵夜都要隨身攜帶身份證,隨時可能被警察攔下來臨檢。我阿嬤常說,那時候晚上9點後街上就沒什麼人了,因為大家都怕惹上麻煩。解嚴真的是改變台灣人日常生活的大事,從那天開始,我們終於可以不用提心吊膽地過日子。

解嚴後的變化來得又快又猛,就像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報禁解除後,街角的書報攤突然多了好多種報紙,每家的頭條都不一樣;黨禁開放後,電視新聞開始出現各種新面孔的政治人物。街頭開始出現各種抗議活動,第一次看到群眾集會時,我媽還緊張地拉著我要繞路走。西門町的牆上開始出現各種顏色的宣傳海報,以前清一色都是制式的標語,現在卻變得五彩繽紛。

我媽常說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言論自由」,以前連在學校講錯話都可能被記過。她記得有次在課堂上不小心提到「民主」兩個字,老師立刻緊張地要她下課後留下來「談話」。現在回頭看,1987年7月15日這個日期,真的可以說是台灣民主化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那天之後,台灣社會就像被按了快轉鍵,各種新思潮、新觀念不斷湧現,整個社會都在學習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1987年為了推動國會改革連火車都擋下來了

1987年台灣大事

1987年對台灣來說是充滿轉變的一年,這一年發生的幾件大事徹底改變了台灣的社會面貌。從政治、經濟到社會運動,1987年台灣大事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其中最關鍵的莫過於解嚴政策的實施,結束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讓台灣邁向民主化的新階段。

政治解嚴與社會解放

1987年7月15日,時任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這項決定被視為台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解嚴後:
– 報禁、黨禁相繼解除,媒體和言論自由大幅提升
– 民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社會運動蓬勃發展
– 開放探親政策,讓許多分隔兩岸的家庭得以團聚

經濟震盪與股市風暴

同一年,台灣也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動盪:
– 10月爆發股市大崩盤,指數從4,700多點暴跌至2,300點
– 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被稱為「台灣史上最慘股災」
– 政府隨後推動金融改革,建立更健全的市場機制

文化與生活的轉變

1987年的變革也反映在日常文化中:
– 西洋流行文化大量進入台灣,改變了年輕人的娛樂方式
– 本土意識抬頭,台語節目和音樂開始受到重視
– 便利商店快速擴張,改變了台灣人的消費習慣

這一年出生的小朋友,現在都已經30多歲了,見證了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的完整歷程。1987年的這些重大事件,不僅是歷史課本上的記載,更是塑造當代台灣社會的重要基石。

常見問題解答

1987年台灣解嚴的具體日期是什麼時候?

1987年7月15日,時任總統蔣經國正式宣布解除台灣地區長達38年的戒嚴令。這項重大決策是在當日上午10點由行政院院長俞國華在立法院宣布,並於當日午夜12點正式生效。解嚴後,台灣社會開始逐步走向民主化,人民獲得了更多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是台灣政治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捩點。

解嚴對台灣社會造成哪些立即影響?

解嚴後最明顯的變化是政治氛圍的鬆綁。報禁、黨禁相繼解除,新興政黨如民主進步黨得以合法成立。街頭運動開始蓬勃發展,民眾敢於表達政治訴求。此外,解嚴也讓長期被壓抑的本土文化獲得發展空間,台語節目重新出現在媒體上,鄉土文學受到重視。不過也因為突然的政治開放,導致社會出現短期的混亂與適應期。

1987年台灣股市為何會大崩盤?

1987年10月19日,台灣股市受到美國”黑色星期一”股災波及,加權指數單日暴跌8.55%。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之前股市過熱,從1985年的636點暴漲到1987年的4673點,漲幅驚人。當時台灣經濟快速成長,但市場監管不足,散戶盲目追高,加上地下金融猖獗,形成巨大的泡沫。崩盤後政府緊急採取措施,包括縮短交易時間、調降融資比例等,才逐步穩定市場。

1987年出生的人現在幾歲?有什麼特別意義?

以2023年計算,1987年出生的人現在36歲。這一年出生的人被稱為”解嚴世代”,是台灣第一代在民主化環境下成長的群體。他們童年經歷台灣經濟起飛,青少年時期見證政黨輪替,成年後面對全球化競爭。這個世代普遍教育程度高,思想開放,但同時也面臨高房價、低薪等經濟壓力,是承先啟後的重要一代。

1987年還有哪些重要的台灣大事?

除了解嚴和股災,1987年還發生了幾件影響深遠的事件:政府開放探親,讓許多老兵得以重返大陸故鄉;台灣第一個環保抗爭事件-鹿港反杜邦運動取得成功;華航首度開闢台北-洛杉磯直飛航線;台視播出第一部鄉土劇《星星知我心》造成轟動;王建民等後來知名的運動員也在這年出生。可以說是台灣社會轉型的關鍵年份。

解嚴前的台灣是什麼樣子?

戒嚴時期的台灣(1949-1987)實行威權統治,人民基本權利受到嚴格限制:媒體受審查、不能組黨、集會遊行需申請。街頭常可見軍警巡邏,校園進行反共愛國教育。經濟上則從農業社會快速工業化,創造”台灣奇蹟”。雖然政治壓抑,但社會相對穩定,治安良好。許多四五年級生對這段時期有著複雜的記憶,既有物質匱乏的辛苦,也有單純生活的懷念。

解嚴對兩岸關係產生什麼影響?

解嚴後,台灣政府放寬對大陸政策,同年11月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結束了近40年的兩岸隔絕。這項政策讓數十萬思鄉心切的老兵得以返鄉,開啟兩岸民間交流的新頁。但同時,台灣的主體意識也開始增強,大陸則在1988年發布《告台灣同胞書》,試圖影響台灣的民主化進程。可以說解嚴是兩岸關係從完全對立轉向有限交流的轉折點。

1987年台灣解嚴全紀錄 | 1987股市大崩盤真相 | 1987年你出生了嗎?
滾動到頂部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