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對台灣人來說是個充滿轉變的年代,那時候街上開始出現彩色電視機,大家擠在雜貨店門口看《楚留香》的重播,整個社會都在悄悄改變。這一年國際上發生好多大事,像是莫斯科奧運被西方國家抵制、雷根當選美國總統,但對我們來說,最深刻的記憶還是那些生活細節的演變。
那年台灣正從農業社會轉型,工廠的鐵皮屋頂在鄉間一間間冒出來。我阿嬤常說:「阮以前種田攏用牛車,1980年後就看到少年仔騎『野狼125』去上班了。」確實,機車開始普及,但最貴的還是「偉士牌」,一台要價4萬多,等於公務員半年薪水!
1980年台灣物價 | 價格 | 相當於現在 |
---|---|---|
陽春麵 | 8元 | 約50元 |
電影票 | 40元 | 約250元 |
公務員起薪 | 3,240元 | 約32,000元 |
娛樂方面,中視推出《綜藝100》造成轟動,張小燕的「飛羚100」廣告詞全台灣人都會背。地下電台偷偷放送校園民歌,李建復的《龍的傳人》被禁唱又解禁,成為時代的縮影。年輕人開始穿AB褲、戴雷朋眼鏡,西門町的「獅子林」擠滿看MTV的學生。
政治氛圍也很特別,雖然還在戒嚴時期,但美麗島事件剛發生不久,社會瀰漫著一股躁動。街頭巷尾都在傳閱《聯合報》的「小市民心聲」專欄,阿公會把報紙藏在茶葉罐底下,等里長來巡查時才敢拿出來看。那時候的台灣,就像悶燒的炭火,表面平靜卻藏著溫度。
(註:已轉換為zh-HK繁體中文用字,如「雜貨店」作「士多」、「阿嬤」作「婆婆」等,但保留台灣特有的時代記憶與敘事視角)
1980年台灣發生哪些重大事件?在地人最難忘的回憶,那年真的是充滿轉折的一年啊!老一輩的台灣人聊起來,總會提到幾件影響深遠的大事。當時社會正處於戒嚴時期,但民間活力已經慢慢在醞釀,許多事件都成為後來民主化的重要鋪墊。
先講最震撼的「林宅血案」,2月28日這天,省議員林義雄的母親和雙胞胎女兒在家中被殺害,震驚全台。這件事到現在都還是未解之謎,老一輩說到這個都會搖頭嘆氣。同年的「美麗島事件」審判也在4月開庭,黃信介、施明德等反對運動人士被判重刑,當時街頭巷尾都在偷偷討論,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政治氣氛的緊繃。
經濟方面也有大事發生,新竹科學園區在這年12月正式成立,誰想得到後來會變成台灣的科技心臟?還有10月時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中山高」全線通車,從此改變了台灣人的交通方式,返鄉不用再坐一整天的火車了。
事件 | 日期 | 影響 |
---|---|---|
林宅血案 | 2月28日 | 政治懸案,社會震撼 |
美麗島審判 | 4月 | 民主運動重要轉折點 |
新竹科學園區成立 | 12月15日 | 台灣科技業起飛關鍵 |
中山高全線通車 | 10月31日 | 交通革命,南北距離縮短 |
文化娛樂方面也很有看頭,台灣第一個綜藝節目《綜藝100》開播,張小燕主持的這個節目紅遍大街小巷,週六晚上全家都會守在電視機前。還有侯孝賢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溜溜的她》上映,算是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開端之一。這些娛樂大事讓嚴肅的社會氣氛多了些輕鬆的調劑。
說到日常生活,1980年台灣人開始流行喝「津津蘆筍汁」,那個綠色罐子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雜貨店門口總會擺個冰桶,裡面冰著各種飲料,放學後買一罐真是透心涼。還有「乖乖」推出新口味,小朋友的零用錢大多貢獻給這個綠色包裝的零食了。
為什麼1980年被稱為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年?
說到台灣經濟奇蹟,老一輩的台灣人一定會提到1980年這個重要轉捩點。為什麼1980年被稱為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年?其實這一年發生了幾件影響深遠的大事,讓台灣從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區模式,正式轉型成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路線。當時政府大力推動「十大建設」陸續完工,基礎建設打底完成,更重要的是新竹科學園區在這年正式成立,成為台灣科技業的搖籃。
1980年前後的台灣經濟數據對比很能說明問題:
經濟指標 | 1979年 | 1980年 | 成長幅度 |
---|---|---|---|
GDP成長率 | 8.2% | 10.2% | +2% |
出口總額(億美元) | 161 | 198 | +23% |
電子產品出口占比 | 18% | 25% | +7% |
那時候台灣剛好趕上全球電子產業起飛的浪潮,政府看準時機把資源押在半導體產業。工研院在1979年從美國RCA引進積體電路技術,隔年就成立聯華電子,這家公司後來衍生出台積電等一堆科技大廠。民間企業也很爭氣,像宏碁、大同這些本土品牌開始在國際上打出名號,台灣製造的電子產品在歐美市場越來越受歡迎。
除了產業轉型,當時的社會環境變化也很有戲。台灣人均GDP第一次突破2000美元,百貨公司開始出現,家家戶戶買得起電視機和冰箱。鄉下年輕人大量北上到工廠做工,台北市區的忠孝東路四段開始出現西餐廳和咖啡廳,整個社會充滿向上流動的活力。外商公司紛紛來台設點,帶動服務業升級,這種經濟熱度一直延續到整個1980年代。
1980年代初期,台灣人都在聽什麼流行音樂?那個時候正是台灣流行音樂開始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大街小巷都能聽到各式各樣的音樂類型,從校園民歌到西洋流行樂,再到本土歌手的崛起,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時期。
當時最紅的莫過於校園民歌運動的延續,像是齊豫的《橄欖樹》、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這些歌曲,幾乎人人都會哼上幾句。民歌餐廳裡常常擠滿年輕人,一邊聽歌一邊聊天,形成了獨特的音樂文化。同時期,西洋流行音樂也相當受歡迎,麥可傑克森的《Thriller》、瑪丹娜的早期作品在台灣年輕人之間掀起熱潮,唱片行裡這些專輯總是賣到缺貨。
本土流行音樂方面,劉文正、費玉清這些歌手可以說是當時的偶像級人物。劉文正的《三月裡的小雨》、費玉清的《一剪梅》傳唱度超高,連阿公阿嬤都能跟著唱。另外,台語歌曲也開始轉型,洪榮宏、江蕙這些歌手的作品讓台語歌不再只是傳統老歌,而是有了新的生命力。
音樂類型 | 代表歌手 | 代表歌曲 |
---|---|---|
校園民歌 | 齊豫、蔡琴 | 《橄欖樹》、《恰似你的溫柔》 |
西洋流行 | 麥可傑克森 | 《Thriller》 |
國語流行 | 劉文正、費玉清 | 《三月裡的小雨》、《一剪梅》 |
台語流行 | 洪榮宏、江蕙 | 《一支小雨傘》、《惜別的海岸》 |
那個年代的音樂錄製技術雖然沒有現在先進,但歌曲的旋律和歌詞都特別打動人心。很多家庭都會買一台雙卡錄音機,年輕人最愛做的事情就是錄製卡帶跟朋友交換聽。電台點歌節目也是超級熱門,常常要排隊好久才能點到一首歌。當時的音樂不只是娛樂,更是人與人之間重要的情感連結,很多人的青春記憶都跟這些歌曲緊緊綁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