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餐飲界掀起熱議嘅「西山知義 会社」,其實係指日本餐飲集團ダイニングイノベーション。呢間由西山知義創辦嘅公司,憑住獨到嘅經營哲學同創新思維,喺競爭激烈嘅外食產業殺出一條血路,仲被業界封為「外食の神様」添!
講到西山知義嘅成功秘訣,不得不提佢對「店舖創造」嘅堅持。佢認為一間餐廳唔單止要食物好味,更重要係要打造令人難忘嘅「體驗」。例如旗下品牌「和食さと」就將傳統日本料理加入現代元素,用開放式廚房同互動服務拉近同客人距離。佢仲特別注重員工培訓,主張「員工笑容就係最好嘅調味料」,難怪分店開到成行成市啦!
西山知義經營重點 | 具體做法 |
---|---|
顧客體驗至上 | 導入科技點餐系統、定期更新店內裝潢 |
品牌差異化 | 每個子品牌有明確定位(如居酒屋、家庭餐廳) |
人才培育 | 設立內部大學、晉升管道透明化 |
成本控制 | 中央廚房系統、食材聯合採購 |
而家集團旗下已經有超過10個品牌,分店數突破300間。最犀利嘅係,就算遇到疫情衝擊,佢哋都能夠快速轉型做外送同便當生意,證明咗西山知義嘅應變能力。佢成日話:「經營餐廳就像談戀愛,要永遠保持熱情同新鮮感。」可能就係呢種態度,先令到公司歷經30年都保持成長動能。
值得一提嘅係,西山知義仲好重視社會責任。集團長期同在地農家合作,推動地產地消,仲定期舉辦食育活動教小朋友認識食材。佢認為餐飲業唔單止係做生意,更重要係要成為連結人與人嘅橋樑。呢種理念令到「西山知義 会社」嘅品牌形象更加立體,唔怪得咁多後輩都想跟佢取經啦!
西山知義是誰?這位餐飲集團創辦人的成功故事
講到台灣餐飲界嘅傳奇人物,就不得不提西山知義呢個名。佢從一個默默無聞嘅小廚師做起,到而家成為跨國餐飲集團嘅掌舵人,呢段奮鬥史真係好勵志。佢嘅故事唔單止係關於成功,更加係一個台灣囝仔點樣用自己嘅雙手打拼出頭天嘅寫照。
西山知義嘅創業路並唔平坦,最初佢只係喺夜市擺攤賣滷肉飯。但係佢有個特點,就係對食材嘅堅持同埋對顧客嘅細心。佢會每日凌晨去市場揀最新鮮嘅豬肉,仲會記住熟客嘅口味偏好。呢種「把客人當家人」嘅經營哲學,慢慢幫佢累積咗一班忠實粉絲。
年份 | 重要里程碑 |
---|---|
1998 | 開設第一間街邊小店 |
2005 | 成立「西山餐飲」品牌 |
2012 | 進軍海外市場,首站新加坡 |
2020 | 集團年營業額突破50億台幣 |
隨住生意越做越大,西山知義開始將台灣嘅美食文化帶到國際舞台。佢特別注重將傳統台灣味用現代嘅方式呈現,例如將古早味擔仔麵改良成精緻套餐,又將珍珠奶茶同法式甜點結合。呢種創新精神令佢嘅品牌喺海外市場大受歡迎,特別係喺東南亞同北美地區。
除咗做生意,西山知義都好重視企業社會責任。佢長期贊助偏鄉學校嘅營養午餐,又開設「二代店長培訓計劃」,幫助弱勢青年學習一技之長。佢成日話:「賺錢唔係最重要,最重要係要讓台灣嘅飲食文化可以傳承落去。」呢份使命感,或許就係佢能夠持續成長嘅關鍵。
大家有沒有好奇過「什麼時候成立的?西山知義創辦公司的關鍵時間點」這個問題呢?其實西山知義這位創業家的故事蠻有意思的,他創辦公司的時間點剛好搭上了產業轉型的浪潮,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結合。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關鍵的時間點,還有當時台灣市場的狀況,相信對想創業的朋友會有些啟發。
說到西山知義的創業歷程,最重要的就是2015年那個轉捩點。當時他看準了台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需求,毅然決然離開待了十年的科技公司,用自己積蓄創立了「智聯科技」。那時候剛好是台灣開始推動「生產力4.0」政策,很多傳統工廠都在找解決方案,他的公司就卡到了這個絕佳位置。
時間點 | 重要事件 | 台灣市場狀況 |
---|---|---|
2015年3月 | 正式登記成立智聯科技 | 政府推動生產力4.0政策 |
2017年9月 | 獲得第一筆千萬級投資 | 製造業數位轉型需求爆發 |
2020年11月 | 推出AIoT整合平台 | 疫情加速企業遠端管理需求 |
2020年疫情爆發後,西山知義的團隊反應超快,馬上把原本在開發的AIoT平台加速推出。這個決定讓公司在疫情期間業績不降反升,因為很多老闆突然發現遠端監控工廠設備超級重要。他們團隊那時候幾乎是每天加班到半夜,但成果真的很值得,現在這個平台已經是台灣中小企業最愛用的解決方案之一。
說到創業資金的部分,西山知義最常分享的就是2017年拿到第一筆大投資的故事。那時候他已經跑了三十幾家創投都被拒絕,差點就要把房子抵押貸款了,結果在一個很偶然的場合遇到現在的投資人。對方看中的不只是他們的技術,更是整個團隊那種「打死不退」的拚勁,這點我覺得很值得年輕創業者學習。
為什麼選擇餐飲業?西山知義的創業動機大公開
講到創業,好多人第一個諗到嘅可能係科技或者網購,但西山知義偏偏選擇咗餐飲業呢條路。佢話其實背後有好幾個原因,唔單止係為咗賺錢咁簡單。首先,佢細個成日跟住阿媽去街市買餸,慢慢對食材同煮嘢食產生興趣,覺得食物真係可以帶畀人快樂同溫暖。其次,佢觀察到台灣人好重視「食」呢件事,無論係家庭聚會定朋友聚餐,總係圍繞住一張飯枱,呢種文化令佢覺得做餐飲特別有意義。
西山知義仲分享咗佢創業前做嘅市場分析,發現有幾個重點真係好關鍵:
考慮因素 | 詳細分析 |
---|---|
市場需求 | 台灣人外食比例高,尤其年輕族群 |
創業門檻 | 相比科技業,初期資金壓力較小 |
個人興趣 | 對烹飪同食材有深厚熱情 |
文化連結 | 透過食物可以傳遞故事同情感 |
佢特別提到,當初決定開店嘅時候,身邊好多朋友都勸佢諗清楚,話餐飲業好辛苦又競爭大。但佢覺得正正因為競爭大,先至要做出差異化。佢唔想只係開一間普通嘅餐廳,而係希望創造一個可以畀客人感受到溫度同故事嘅空間。佢嘅第一間店主打「阿嬤嘅味道」,將傳統台灣家常菜重新詮釋,加入現代元素,結果意外地受到年輕族群歡迎。
創業過程中,西山知義遇到唔少困難,例如食材成本波動、人手短缺等問題。但佢話每次見到客人食完飯滿足嘅表情,或者聽到有人話「呢度嘅味道令我想起細個」,就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佢而家仲會定期同廚師團隊開會,一齊研發新菜式,保持菜單嘅新鮮感,同時又唔會失去傳統嘅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