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樓外樓不是我的不強求」這句話最近在IG上看到好多朋友分享,突然覺得很適合現在這個什麼都想比較的時代。我們總是在看別人過得多好,卻忘了自己手上已經握著的幸福。今天就來聊聊這種「不強求」的生活哲學,說不定能讓你對人生有新的體悟。
台灣人最愛比來比去,從小比成績、比學校,出社會比薪水、比房子。但你有沒有發現,永遠都有比你更厲害的人?就像下面這個表格列出的,每個領域的「頂標」都在不斷被刷新:
| 比較項目 | 10年前標準 | 現在標準 | 永遠追不完的目標 |
|---|---|---|---|
| 年薪 | 80萬 | 120萬 | 矽谷工程師500萬 |
| 房子 | 30坪公寓 | 50坪豪宅 | 信義區百坪豪宅 |
| 學歷 | 國立大學 | 海外名校 | 常春藤博士 |
看到這些數字是不是覺得壓力山大?但「山外青山樓外樓」告訴我們,與其一直盯著別人的成就,不如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我認識一個在夜市擺攤的阿伯,他常說:「客人多就多賺,客人少就早點收攤陪孫子」,這種知足的心態反而讓他活得比很多企業主管還快樂。
現在社群媒體上到處都是炫耀文,出國打卡、名牌開箱,看久了真的會讓人懷疑人生。但你有沒有想過,那些光鮮亮麗的照片背後,可能是一堆卡債和失眠的夜晚?與其羨慕別人的「樓外樓」,不如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天地。就像我表姊,辭掉高壓的科技業工作去開手作工作室,收入少了一半,但每天笑得比以前十年加起來還多。
「不是我的不強求」不是要你放棄努力,而是學會分辨什麼是真正想要的。隔壁同事換新車,你就覺得自己的車很破;朋友去歐洲玩,你就覺得自己的國內旅遊很寒酸。這種比較根本沒完沒了。我媽常說:「別人的蜜糖可能是你的毒藥」,與其盲目追求社會定義的成功,不如靜下心來想想什麼能讓你真正快樂。

什麼是「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人生哲學?
「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句話聽起來很詩意,但其實蘊含著很深的人生智慧。簡單來說,就是在告訴我們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到頂了,因為永遠有更高的山、更壯觀的樓在等著我們去探索。這種心態特別適合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讓我們能保持謙虛和進步的動力。
這種哲學可以應用在很多方面,像是工作、學習,甚至是人際關係。當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厲害的時候,其實外面還有很多比你更厲害的人;當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其實還有人比你更拚命。這不是要打擊自信心,而是要提醒自己永遠保持開放和學習的態度。
| 情境 | 傳統思維 | 「山外青山樓外樓」思維 |
|---|---|---|
| 職場晉升 | 覺得自己已經很優秀 | 觀察更高階主管的能力 |
| 學習新技能 | 滿足於現有程度 | 尋找更進階的學習資源 |
| 人際相處 | 認為自己很會做人 | 向更圓融的人學習技巧 |
在台灣的職場環境中,這種哲學特別實用。我們常看到有些人工作幾年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結果反而停滯不前。反觀那些持續進步的人,他們總是在觀察別人的優點,思考自己還能怎麼提升。這不是要我們永遠不滿足,而是要培養一種健康的競爭意識,讓自己能夠不斷突破。
生活中也處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像是我們常說的「一山還有一山高」,或是台語講的「吃果子拜樹頭」,都是在提醒我們要懂得謙卑。當你開始用這種角度看待事情,就會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值得學習的人和事,這種發現反而會讓人覺得生活更有趣、更有動力。
為何説「不是我的不強求」是種智慧?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台灣人處世的哲學。在這個什麼都要搶、什麼都要爭的時代,懂得分辨什麼該爭取、什麼該放手,反而能活得更加自在。就像我們常說的「強摘的果子不甜」,硬要去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往往只會讓自己更累,甚至傷了和氣。
台灣社會講究人情味,很多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才是真智慧。舉個例子,工作上遇到升遷機會,明明能力還不到卻硬要爭,最後可能搞得同事關係緊張,自己也壓力山大。與其這樣,不如把時間花在充實自己,等準備好了,機會自然會來找你。這種「隨緣但不隨便」的態度,正是台灣人特有的生活智慧。
| 強求的結果 | 不強求的好處 |
|---|---|
| 容易產生壓力與焦慮 | 保持心境平和 |
| 可能破壞人際關係 | 維持和諧互動 |
| 浪費時間在不適合的事物上 | 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
生活中處處都能看到這個道理。像是感情方面,明明知道對方沒感覺還死纏爛打,只會讓雙方都難堪。倒不如灑脫放手,把心思放在提升自己,說不定會遇到更適合的人。這種「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達,不是消極,而是一種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台灣有句俗諺「吃緊弄破碗」,就是在提醒我們凡事不要太過強求。特別是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物質或成就,把自己逼得太緊。其實有時候停下來想想,那些我們拼命追逐的東西,真的都那麼重要嗎?學會分辨什麼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什麼只是虛榮心作祟,這才是真正的成熟。

何時該放下「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執念?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在職場或生活中不斷追求「更好」的台灣人。我們總覺得前面還有更美的風景、更高的職位、更完美的伴侶,但這種無止境的追逐,有時候反而讓我們錯過了當下真正重要的東西。
台灣社會競爭激烈,從學生時代的升學壓力到出社會後的職場廝殺,很多人養成了「永遠不夠好」的心態。但你知道嗎?根據人力銀行調查,有78%的台灣上班族曾因過度追求完美而產生焦慮症狀。看看這個表格就知道常見的執念類型:
| 執念類型 | 具體表現 | 可能影響 |
|---|---|---|
| 職場晉升 | 覺得下個職位更好 | 忽略現有成就 |
| 感情關係 | 總在尋找「真命天子」 | 錯過合適對象 |
| 物質追求 | 永遠少一個名牌包 | 財務壓力大 |
| 外貌焦慮 | 不斷追求更瘦更美 | 身心健康受損 |
我認識一位在科技業工作的朋友阿明,他總是說「等我升到經理就滿足了」,但真的當上經理後,又開始盯著總監的位置。五年過去,他發現自己根本沒好好享受過生活,連最愛的衝浪都荒廢了。這讓我想起台語說的「吃碗內看碗外」,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而是學會欣賞已經擁有的。
心理學家發現,台灣人特別容易陷入「比較陷阱」。社群媒體上光鮮亮麗的生活照、同學會上聽到的成功故事,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但你要知道,那些po文通常只展現了最美好的一面。就像我阿姨常說的:「別人的厝較大間,但你的床較好睏啊!」(別人的房子比較大,但你的床比較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