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常看到「ㄌㄩㄝ」這個詞,很多台灣網友都在問「ㄌㄩㄝ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注音符號的拼音,在網路用語中通常用來表達「略過」或「不屑」的情緒,有點像我們平常說「嘖」的那種感覺。這種用法最早是從PTT和Dcard開始流行起來的,現在已經變成台灣年輕人之間很常見的網路用語了。
說到網路用語的演變,其實跟通訊軟體也有很大關係。像WhatsApp、Facebook這些平台都會影響我們的表達方式。下面整理幾個常見情境中「ㄌㄩㄝ」的用法:
| 使用情境 | 意思 | 範例 |
|---|---|---|
| 看到無聊內容 | 表示不屑 | 「這篇文太廢了,ㄌㄩㄝ~」 |
| 不想回應 | 略過話題 | 「問我薪水?ㄌㄩㄝ」 |
| 開玩笑 | 裝可愛 | 「你偷吃我零食?ㄌㄩㄝㄌㄩㄝ」 |
有時候在電腦上用WhatsApp Web或Facebook時,遇到技術問題也會讓人想打「ㄌㄩㄝ」。像是WhatsApp Web突然要求重新安裝app啊,或是Facebook影片連結解析失敗之類的狀況。這些技術問題跟網路用語一樣,都需要花點時間去理解背後的原理。不過比起解決技術問題,「ㄌㄩㄝ」這種情緒發洩就簡單多了,打幾個注音符號就能表達當下的心情。
現在很多台灣網友在群組聊天時,都會用「ㄌㄩㄝ」來代替文字回應。特別是在Meta旗下的平台像是Facebook Messenger或Instagram DM裡,這種用注音代替文字的方式越來越常見。有時候看到朋友傳來的訊息太無言,直接回個「ㄌㄩㄝ」反而比打一堆字更能傳達那種哭笑不得的感覺。這種網路用語的流行,也反映了台灣人用注音輸入法的習慣,畢竟打注音對我們來說實在太自然了。

最近在IG限動或Dcard上常看到「ㄌㄩㄝ」這個詞,到底什麼是ㄌㄩㄝ?台灣年輕人都在用的流行語解析來啦!這個看似簡單的注音其實藏著滿滿的網路文化,今天就來帶大家深入了解這個超夯用語的各種用法。
「ㄌㄩㄝ」原本只是注音符號,但被年輕人拿來當作「略」的諧音,用法超級多元。最常見的是表達「省略、跳過」的意思,比如朋友傳了一長串訊息,你回個「ㄌㄩㄝ」就是在說「這些我都知道了,跳過」。也有人用來表示「不屑」的情緒,像是看到討厭的內容時,就會在下面留言「ㄌㄩㄝ~」配上吐舌頭的emoji,整個嘲諷感直接拉滿!
這個詞之所以爆紅,跟台灣年輕人愛用注音文的習慣有關。比起打完整文字,用注音更快速又有種俏皮感,特別適合用在輕鬆的對話場合。現在連藝人、網紅的貼文底下都常看到粉絲刷「ㄌㄩㄝㄌㄩㄝㄌㄩㄝ」,已經變成網路互動的一種默契了。
| 使用情境 | 例句 | 代表意思 |
|---|---|---|
| 省略內容 | 「今天發生超多事…ㄌㄩㄝ」 | 細節跳過不說 |
| 表達不屑 | 「他又在炫耀了ㄌㄩㄝ」 | 覺得很無聊 |
| 開玩笑 | 「你484想吵架ㄌㄩㄝ」 | 帶點挑釁的玩笑 |
除了基本用法,「ㄌㄩㄝ」還能搭配其他網路用語玩出新花樣。像是跟「笑死」結合變成「ㄌㄩㄝ死」,或是重複三次「ㄌㄩㄝㄌㄩㄝㄌㄩㄝ」加強語氣。有些創作者甚至會把這個詞做成貼圖,配上誇張的吐舌頭表情,讓對話更有戲劇效果。要注意的是,這個詞雖然可愛,但用在正式場合或長輩面前可能會被覺得沒禮貌,使用時還是要看對象跟情境比較好。
最近在台灣的社群平台上,你是不是也常看到「ㄌㄩㄝ」這個詞?為什麼大家都在説ㄌㄩㄝ?背後含義大公開!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注音符號組合,已經悄悄成為年輕人之間最夯的流行語。它最早是從國小生的對話中流傳出來,後來被網友拿來當作一種「不屑但又帶點可愛」的回應方式,現在更演變成表達各種情緒的萬用詞。
ㄌㄩㄝ的常見使用情境
| 場合 | 意思 | 舉例 |
|---|---|---|
| 朋友互虧 | 帶玩笑的否定 | 「你昨天又遲到喔~」「ㄌㄩㄝ~才沒有」 |
| 看到閃光 | 假裝嫌棄 | (情侶放閃時)「ㄌㄩㄝ~好肉麻」 |
| 不想理人 | 溫和版閉嘴 | 「你要不要吃香菜?」「ㄌㄩㄝ!」 |
這個詞之所以會爆紅,主要是因為它比直接說「不要」或「討厭」來得柔和,搭配吐舌頭的表情符號更是絕配。有些網友還會故意拉長音變成「ㄌㄩㄝ~~~」來加強語氣,甚至發展出變體像是「略略略」或「ㄌㄩㄝˋ」。
在PTT和Dcard上,ㄌㄩㄝ經常出現在搞笑貼文的留言區,特別是當有人po出尷尬或糗事的時候。也有人會用它來回應政治人物或公眾人物的發言,帶點諷刺卻不會太尖銳。有趣的是,連便利商店店員都遇過小朋友結帳時對媽媽說「ㄌㄩㄝ」,可見這個詞已經深入日常生活啦!

最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ㄌㄩㄝ」這個詞,到底ㄌㄩㄝ怎麼來的?這個詞的起源故事其實很有趣。最早是從台灣的PTT論壇開始流行,原本只是單純的注音符號組合,後來因為發音可愛又帶點挑釁意味,慢慢變成年輕人互相打鬧時的用語。
說到「ㄌㄩㄝ」的演變過程,其實和網路文化密不可分。最早在2010年代後期,網友們開始用注音文來表達情緒,像是「ㄎㄎ」、「ㄏㄏ」之類的,而「ㄌㄩㄝ」因為發音類似「略」或「嘍」,帶有一種「我才不管」的俏皮感,很快就被廣泛使用。後來甚至衍生出各種變體,像是拉長音的「ㄌㄩㄝ~~」或是搭配表情符號「( ˘︹˘ )ㄌㄩㄝ」,讓這個詞更有生命力。
| 時期 | 流行平台 | 使用情境 |
|---|---|---|
| 2018-2019 | PTT、Dcard | 網友互嗆、開玩笑 |
| 2020-2021 | IG、FB | 限時動態、貼文留言 |
| 2022-現在 | TikTok | 短影片標題、挑戰梗 |
除了網路文化,「ㄌㄩㄝ」也反映了台灣年輕人的語言創意。它不像傳統髒話那麼強烈,但又帶點小叛逆,很適合用在朋友之間的玩笑話。有些人甚至把它當成口頭禪,不管是遇到無奈的事,還是想故意氣人,隨口一句「ㄌㄩㄝ」就能輕鬆帶過。這種輕鬆隨性的表達方式,正是台灣網路語言的一大特色。
有趣的是,「ㄌㄩㄝ」還紅到海外,有些華語圈的朋友也會學著用,雖然不一定完全理解背後的涵義,但光是發音就足夠讓人會心一笑。這種跨文化的傳播,也讓這個詞的生命力更加持久,說不定再過幾年,它還會進化成更意想不到的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