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次出生的朋友們,現在都已經38歲啦!這個年份出生的人剛好夾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尾巴,見證了許多重要的社會變遷。小時候可能還玩過任天堂紅白機,長大後卻要面對22K的起薪困境,真的是很特別的一個世代。
說到1987年,這一年發生了好多重要的事情。台灣解嚴、股市首度突破千點,國際上則有黑色星期一股災。這些事件都深深影響了1987年次這代人的成長環境。記得小時候家裡如果有一台錄影機,那可是超級潮的!現在跟年輕人講「倒帶」他們可能都聽不懂了。
| 1987年重要事件 | 對1987年次影響 |
|---|---|
| 台灣解嚴 | 成長在思想更自由的環境 |
| 股市破千點 | 父母輩可能經歷投資熱潮 |
| 黑色星期一 | 間接影響未來就業市場 |
| 任天堂紅白機流行 | 童年重要娛樂記憶 |
這代人小時候可能都看過《1987年版紅樓夢》,雖然當時看不懂,但長大後重看才發現真的是經典。現在串流平台那麼多,反而很難找到那種全家一起追劇的感動了。當年的服裝風格現在看可能很復古,但最近又開始流行起oversize、墊肩這些元素,果然時尚就是個循環。
科技發展的速度真的快得嚇人,1987年次的人從小靈通用到iPhone,見證了通訊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小時候要打電話還得去公共電話亭,現在連阿公阿嬤都會用LINE視訊了。這種生活方式的巨變,讓這代人特別能適應新科技,但也常常懷念以前單純的生活節奏。

1987年次的人現在幾歲?台灣職場現況大解析,這個問題最近在PTT和Dcard上討論度超高。以2025年來看,1987年出生的人現在實歲38歲,虛歲39歲,這個年紀在台灣職場上正是中堅份子,但同時也面臨著轉型壓力。
這個世代的上班族剛好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下面有年輕的Z世代用新技能碾壓,上面又有資深前輩佔著管理職缺。我身邊好多1987年前後的朋友都在抱怨,明明工作經驗15年以上,卻發現自己會的技能開始被AI取代,像是基礎的數據分析、文書處理,現在年輕人都直接用ChatGPT搞定,效率還比你高。
來看看這個年齡層在台灣各產業的分布狀況:
| 產業別 | 佔比 | 常見職位 | 薪資範圍(月薪) |
|---|---|---|---|
| 科技業 | 32% | 資深工程師/專案經理 | 8-15萬 |
| 金融業 | 25% | 分行經理/風控專員 | 6-12萬 |
| 製造業 | 18% | 廠長/生產主管 | 5-10萬 |
| 服務業 | 15% | 店長/區域督導 | 4-8萬 |
| 其他 | 10% | 自由工作者/創業 | 不固定 |
38歲在台灣職場最大的挑戰是轉型管理職的壓力,很多公司會期待這個年紀的人要能帶團隊,但現實是管理職缺就那麼多。我認識一位在系統廠當工程師的學長,他說現在每天下班後都在上線上課程,學專案管理跟商業分析,就怕被更年輕的工程師取代。另外也有朋友選擇轉戰海外,像是新加坡或中國,那邊對台灣中年專業人才的接受度還不錯。
這個年紀的上班族通常都已經結婚生子,經濟壓力不小。房貸、小孩教育費、父母醫療費三座大山壓著,根本不敢隨便換工作。有位在銀行工作的姊姊跟我說,她每天通勤3小時從桃園到台北上班,就是因為台北的房價根本負擔不起,但又捨不得放棄現在這份做了10年的工作。這種情況在1987年次左右的上班族中真的很常見。
1987年出生的人為何被稱為最後一代純真童年?這個話題最近在台灣的社群上引起不少討論。這群現在38歲左右的「七年級中段班」,剛好卡在傳統與數位時代的交接點,他們的童年沒有智慧型手機,卻已經開始接觸電腦,這種獨特的過渡期體驗,讓他們的成長過程充滿了現在小孩難以想像的純粹快樂。
放學後不是趕補習班,而是跟鄰居小孩在巷口玩跳格子、打彈珠,或是圍在雜貨店前抽尪仔標。那時候的娛樂很簡單,一台紅白機就能讓全班同學輪流到你家玩,一本《小叮噹》漫畫可以傳遍整個班級。1987年生的這代人,見證了台灣從錄影帶店到Netflix的轉變,他們的童年就像是最後一批沒有被演算法綁架的自由時光。
| 童年回憶 | 現代對比 |
|---|---|
| 下課衝福利社買10元零食 | 現在小學生帶手機點外送 |
| 用電話簿查同學家電話 | 直接Line訊息已讀不回 |
| 週末租錄影帶全家一起看 | 各自滑手機看不同影片 |
那時候的暑假是真的在放假,不是趕著上各種才藝班。早上被陽光曬醒,吃碗媽媽煮的麵線糊就出門,跟同學騎腳踏車去溪邊抓魚、在空地打棒球,天黑才回家。沒有家長隨時用手機定位,反而讓這代人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現在想想,那種「放生式」的教養方式,反而培養出比現在小孩更強的獨立性。
1987年前後出生的人,剛好是台灣經濟起飛末期的小孩,物質生活開始變好但還不至於過剩。他們會珍惜第一台Game Boy,會把科學麵捏碎慢慢吃,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在現在這個物質過剩的時代特別令人懷念。他們的童年就像台灣社會最後一段緩衝期,之後就快速進入數位化的高速時代了。

1987年次的朋友們,現在正是你們準備迎接40歲職涯轉型挑戰的關鍵時刻!這個年紀的我們,累積了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卻也面臨體力下滑、產業變遷的壓力。但別擔心,轉型不是歸零重來,而是把過往經驗重新包裝升級的好機會。
首先,盤點自身優勢絕對是第一步。這個年紀的職場人通常具備年輕同事沒有的實戰經驗,像是客戶關係經營、危機處理能力,甚至是帶團隊的經驗。建議可以拿出紙筆,列出這15年來你學到的「隱形技能」,這些往往是轉型時最值錢的本錢:
| 硬實力 | 軟實力 | 人脈資源 |
|---|---|---|
| 產業專業知識 | 跨部門溝通協調 | 客戶名單 |
| 專案管理 | 壓力調適能力 | 供應商關係 |
| 數據分析 | 團隊領導經驗 | 同業人脈網 |
再來要正視數位轉型的必要性。很多1987年次的朋友會覺得「科技是年輕人的玩意」,但其實我們這輩剛好經歷了從傳統到數位的過渡期,反而更能理解「傳統做法」和「新工具」該如何結合。與其抗拒改變,不如每週撥2小時學基礎數位工具,像是Canva、Google Analytics或ChatGPT應用,這些都能讓你的專業更容易被看見。
最後別忘了調整心態。40歲轉型最怕的就是「拉不下臉」,但其實現在職場更看重實際能力而非年紀。我認識不少1987年次的朋友轉行當自由工作者或創業,反而因為社會經驗豐富,在談判、報價時比年輕人更穩健。關鍵是要把「資深」轉化成「可靠」的形象,而不是讓人覺得固守成規。